湘潭電機廠誕生新中國第一臺138噸電力機車
1958年12月,第一臺交流干線電力機車在湘潭電機廠試制成功,拉開了我國研發客運電力機車的序幕。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完全進入鐵路電氣化時代。軌道交通裝備從“高速、重載”轉向“綠色、智能”,同時也邁開了“走出去”的步伐。機車、地鐵、輕軌、動車組和地鐵工程維護車等裝備,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廣受歡迎。
歷史背景
湘潭電機廠建于1936年,新中國成立后由人民政府接管。1953年,湘潭電機廠更名第一機械工業部湘潭電機廠!耙晃濉逼陂g,湘潭電機廠研發能力有了質的飛躍。1957年底,工廠已可生產6大類、56個系列、1000多種規格的產品,其中不少開創了國產先河。湘潭電機廠也成為我國電器工業基地,被譽為 “電工產品的搖籃”和“民族工業的脊梁”。
親歷者說
袁繼勛:1953年進入湘潭電機廠,在這里工作了40年。
“我剛進廠時是曬圖工,幾年后轉為干部,在基建科和黨委辦都工作過!睋^勛回憶,剛進廠那幾年,電機廠發展很快,逐漸從仿制發展到擁有自行設計能力。
1957年6月,湘潭電機廠試制成功仿蘇80噸工礦電機車,為試制交流干線電力機車打下堅實基礎。
不同于礦用電機車,交流干線電機車是客運電機車。這種機車馬力足,不用煤也不用水,可以在坡度大、隧道多的地方行駛,也能穿越缺水的戈壁沙漠!跋啾扔谡羝麢C車,真是革命性的進步!”袁繼勛說。
當時,電力機車已在蘇聯等國研制成功,但售價高達120萬元且購買困難。國家對研制交流干線電機車極為重視,投資1400萬元,要求湘潭電機廠加速研制,同時派出考察團到國外學習。
袁繼勛依稀記得,在由原一機部、原鐵道部等聯合派員的25人赴蘇考察團里,廠里就占了8人,包括時任廠長高石倫。
1958年1月,考察團前往蘇聯。據《交流干線電機車赴蘇考察團初步總結》記錄,考察團“前往蘇聯諾伏契爾克斯克機車制造廠和全蘇電工研究院,在蘇聯專家的幫助和指導下,完成我國自制的仿蘇H—60型交流干線電機車的技術任務書和技術設計,以便回國后,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展開試制工作!
“廠里3次收到從蘇聯寄回的資料!痹^勛說,“我們做了78處更改,不僅彌補了蘇聯機車已發現的缺陷,還盡可能采用國產材料和配件。為使機車更可靠、維護更便利,我們又著重減輕了車重,節約了材料!
1958年5月,機車設計基本完成,試制進程加速。
原一機部聘請了鐵道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人員進行技術把關;沈陽高壓開關廠和沈陽變壓器廠協助機車試制;株洲田心機車車輛廠(現為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也參與其中負責機械制造;湘潭電機則負責電機電控及機車總裝!拔覀兪桥e全國之力在試制干線電力機車!痹^勛說。
1958年12月,專為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設計的第一臺交流干線電力機車在湘潭電機廠試制成功。機車最早被命名“韶山型”,后又改名“韶峰型”。
這臺機車重138噸,平道能牽引載重5000噸以上的列車,最大時速為110公里。采用的交流電源和引燃管整流技術當時屬于世界先進水平,牽引力、重量等指標也位于領先地位!皬脑O計到試制完成用時不到一年,這在世界機車制造史上都屬罕見!被叵肫饋,袁繼勛難掩自豪,“試制成功后,全廠上下歡欣鼓舞,沉浸在巨大的喜悅中!
上世紀60年代,國家分工安排,干線電力機車全部轉由田心機車繼續生產,湘潭電機廠繼續聚焦電機、電器和礦用車輛研發。
在礦用車輛和城市軌道交通領域,湘潭電機廠又先后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的150噸直流工礦電機車、第一臺“韶峰型”108噸礦用電動輪自卸車、第一套地鐵牽引控制成套設備、第一臺新型城市輕軌車整車等重大成套裝備。
1997年,湘潭電機廠更名湘潭電機集團有限公司。2002年7月,“湘電股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目前,湘電加快自主創新,已成為我國重大電工成套裝備國產化研制基地。
1993年,袁繼勛從湘潭電機廠退休。在他看來,當年的工廠發展成如今的大型國企,離不開湘電人的努力。為新中國試制第一臺交流干線電機車的榮譽,早已內化為責任和使命,鼓舞一代又一代湘電人開拓進取、勇創佳績。